在浩瀚的世界乐坛里,有一种来自岭南的音乐体系自成一派,走遍世界,那就是华语音乐中的"粤语歌"。粤语,作为南岭以南片区的语言,其规模之庞大丝毫不亚于国语,甚至在世界也占有一席之地。
我国地大物博,方言分支更是灿若繁星,有许多方言在发展之中泯灭消亡,也有部分方言的"生存环境"越来越糟糕,但唯独是粤语,依旧生生不息地影响着中国,影响着整个世界,粤语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?
正统悠长的汉系语言粤语,又被称为"广府话",俗称白话,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中最古老的语言。在12.9万年前,岭南地区已经出现了马坝人,至今的学者依旧认为粤语的雏形是由马坝人所发明的产物,并从此扎根于岭南地区。
春秋战国时期时,岭南地处偏远,人口稀少,仅有一个政治体制松散的南越部落带领着岭南人,因此,岭南成为了吴、越、楚三国壮大版图的理想选择,周朝亦是如此。
在秦统一天下后,周朝破亡,但周朝以"雅言"为官方用语所讲学的"儒学"依旧被存留下来。当时的秦王要求原来的"周朝子民"以及"楚人"南迁至岭南地区,正是因为这一波迁徙,把"雅言"也带到了岭南地区,成为了被整合后的粤语。
"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,今之广音,实隋唐时中原之音。"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,南北混战,粤语在唐宋时期,已经具有相对完善的发展规模,并在往后的历史岁月中承担了重要的语言角色,从各大古书籍中便可看出。
粤语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音中最显著的特征:入声,而"入声"在古诗词创作上是非常具有韵律之美的。因为现今我们学习的古诗词,哪怕是用国语进行朗诵,一旦与粤语朗诵的效果呈现相比,也可一分高下——用粤语朗诵,声韵之美和押韵的感觉非常强烈。
与此同时,现今的粤语词汇中依然拥有许多与古汉语相同的用词和格式。如:粤语中"我憎你"(我讨厌你)的"憎",是古汉语的单音节词,而国语翻译则为双音节词;《礼记》中"睇视"注解为:"睇",为倾视之意,至今粤语依旧说"睇电视"(看电视),"睇书"(看书)等;普通话的"吃"粤语依旧使用"食";"喝"为"饮"。
也许有人会说,既然粤语是"汉藏语系",那又为何国语不选用粤语呢?
说粤语与普通话同源,也并无不妥:"功夫"的发音,不论普通话还是粤语都相同,"打"、"妈"、"发"等有a音的字发音也有极大的相似。至于普通话,已经是混入了"元清血脉"的产物。
可见,粤语的影响力,早在中国成立之时便已非同凡响。换言之,粤语在汉族的影响力是最大的,没有之一。
独特的地理位置让粤语走向世界除去"元朝"和"清朝"的外族入侵外,粤语一直都是汉人使用的正统语言,正是因为岭南地处偏远,相对中原贫穷,无人青睐,也因此粤语在两广之地"偏安一隅",一直繁荣稳定地发展着。
广东,地处我国东南沿海,在封建王朝结束后,广东早已不再是"南蛮之地",但生活依旧拮据。
民国初期,有越来越多的广东人看到了当时清朝的"留学生"归国,他们也开始向往"出国"的日子,认为离开本土谋求出路,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。但是因为资金短缺,许多广东人只能选择去最近的"新马泰",也就是曾经的"下南洋"。
正是这一波"下南洋"的潮流,让粤语有了一次走出国门的机会,广东人开始四散在东南亚国家之中,并把粤语传播出去,同时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"根据地",唐人街。
在南洋艰苦奋斗后的广东人,一部分选择回到故乡,另一部分选择前往更加遥远的他乡。这个"他乡",已不再仅限于东南亚,而是世界各地,至今,在世界的各个国家里,都一定或多或少地生活着广东人,而那一声声"粤语",牵连着万缕的乡愁。
曾经有许多著名的旅游学者都说过一句话:"广东人离开国门不需要有很好的英语水平,因为他们会讲粤语,那就够了。"事实也的确如此,现在,粤语是我国最大的方言体系,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官方语言,是新西兰第二大语言,美国、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。
可见,一个来自中国的方言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,是因为"广东人"在世界上有重大的影响力,而这一切影响产生的根本原因,是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。
哪怕时至今日,广东依旧是我国的GDP发展大省,进出口行业的主力军,粤语也依然能"乘着"轮船和飞机走向世界。因此,粤语的发展和壮大,是历史必然的。
流行文化的传播引来更多的爱好者一个语言的生死存亡,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数多不多,还有没有人愿意使用它,而粤语之所以生生不息,是因为无论"铁粉"还是"新粉",它正好都有。
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,是以港乐体系为首的华语乐坛发展的全盛时期。"张国荣"、"温拿乐队"、"beyond"、"四大天王"等等,相信大家定不陌生,而"港乐",正是粤语文化输出的"第一大产业链"。
那时候的香港是"亚洲四小龙"之一,不但经济繁荣,更是群星荟萃,大街小巷都在使用"演唱机",前来香港做经贸的外国人看见都十分惊奇,同时,他们也拜服于这些唱功非凡的歌手,便会购买专辑后远渡重洋回到他们的母国。"粤语流行曲"便是通过如此的形式走出国门,而后享誉世界。
实际上,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经典港乐,其作词十分富有深意和内涵,皆是出自黄沾、林夕等作词人之手,但歌曲的灵魂始终在于旋律,而旋律的来源,大多并非本土原创,而是来自另一个"四小龙"——日本。
当时的日本并没有"流行曲"这一概念,大多为旋律轻盈舒适的"民谣"。而香港的音乐人正是相中了这些动听的旋律,便把它引进香港,再加以编辑填词,称为一首新的粤语歌曲。
因此可以说,粤语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"仿制"的特征,但奈何世界上听得懂粤语的人,比听得懂日语的人多太多,这也成为粤语歌曲流行于世界的另一个原因。
纵观我国的九大方言,唯独粤语能够创作出流行文化。可见,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"捧场"的人远比其他方言的人更多,而粤语歌曲的质量经得起考究,不但吸引了众多听众,连外国人也十分倾慕,这便是粤语特有流行文化的原因。
成型的粤语发展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,至今在全球依然有超过2亿人使用粤语作为母语。正是如此一代代的口耳相传,外加文化熏陶,粤语必将会继续流传下去,永不停息。
中国诸多方言中,为何粤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呢?
中国诸多方言中,粤语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原因:因为在各地家乡话之中,粤语是有汉字的,其他的家乡话并没有,而且广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错,因此广东话更有影响力。资本注入也顺带着粤语文化的流入,粤语歌曲,广东话影视作品在大陆也刮起一阵青睐风潮。广东菜,港式茶餐厅等文化也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日常生活。内地才从封闭式的时代里摆脱,粤语歌曲这类另类文化艺术增强了内地老百姓对外部地憧憬,招来一大批狂热粉丝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,我国每日接受者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,而国内歌坛,韩歌坛也逐步盛行,内地的休闲生活也是愈来愈不断丰富,但是当七八十年代得人怀恋过去,脑子里依然会想起年轻时代常常唱的粤语歌曲。
这时候,粤语歌曲变成粉丝影迷心里的深情追忆,他们倍伴多少个人独自走过一段青春年少,是一种情怀。与此同时,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在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诸多方言中,仅有广东话做到了极致出类拔萃、独树一帜。以北方地区语言表达为热门的我国大地上,广东话上演了一场声势浩大语言表达甚至的文化逆转。
广东话,是唯一除普通话水平外在国外大学具有独立探索的中国语言。广东话香港、香港具备官方用语地位,是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表达,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表达,新西兰的第二大语言表达。广东话在中国华南的广东省中西部地区、中国香港、香港、广西省东南部地区及其海外华侨小区如新加坡首都吉隆坡、越南胡志明市、澳大利亚悉尼、悉尼、圣诞岛,纽约、三藩市。
我国方言众多,为什么唯独粤语影响力这么大呢?
广东是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,也是80年代改革开放的前沿。
因此广东人最早接触西方文明,思想也最解放,外出闯荡的人最多,在世界各地生活的广东人也最多。
广东人在世界各地闯荡的同时,也把他们使用的语言——粤语带到了世界各地的角落。
粤语不但是香港、澳门的官方语言,也是美国、加拿大等国的第三大语言,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。
所以有人说,粤语是在世界上影响很广的语言,甚至在2010年被联合国定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的一种。
粤语在大家的印象里,就是一种地方语言,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,被联合国定为语言呢?
粤语的起源粤语在现在的大陆是两广地区使用的主要语言,在海南使用粤语的人也不少(海南建省前本就属于广东省),在香港、澳门,粤语也是主导语言。
东南亚的华人如泰国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尼的华人普遍使用粤语。
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的华人也普遍使用粤语。
表面上看,粤语是方言,因为它被称为广东话,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岭南语言。但是要追根求源,粤语来自于北方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粤语向南方传播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。
广东人来自北方岭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化外之地,跟中原政权没有丝毫联系,甚至南方两湘地区最强大的政权楚国都没有对它产生什么影响。
那时候的岭南地区,被称为蛮夷或者"百越",在这里生活的,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。他们与世无争,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。
但是到了秦末,一支军队开进了岭南,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,这支军队就是河北人赵佗率领的秦国军队。
赵佗本来是奉秦王命令来收复南越的,可到了这里中原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,大军遂被隔离在此,赵佗趁机称王,在番禺建立起一个国家——南越国,广州城也是那时候筑造的。
由于北方来的赵佗的主宰地位,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在岭南也处于主导地位;所以说这里的语言在当初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原语言的影响。
公元前112年夏季,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,并于公元前112年冬季灭亡南越国。这时候汉族已经形成,汉语言和文化也已经成型,对这里的影响也不难想象。
此后的中原,群雄争斗不止,战乱频仍,进入一个相当长的动荡时期——三国割据,魏国代汉,晋又篡魏、八王之乱、五胡乱华、南北朝对峙,隋朝统一,直到李渊李世民父子崛起,建立唐朝。
这时候广东人的群体已经稳定,他们由广府人、潮汕人和客家人三大群体构成。但不管怎么说,中原长期的战乱让很多北方人逃难到此,对岭南地区的人口结构产生重要影响。
换句话说,大规模南迁的中原人加强了北方人在岭南的存在。他们在南迁的同时,自然也就把自己的习俗、文化还有语言带到这里。
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自己的"族谱"。记录着他们是来自中原的什么地区,又是在什么时期迁到广东的。
严格地说,岭南地区除了瑶族等少数民族是本土人,绝大部分两广人都是外来户,来自中原。而且毫无争议的是,"粤"这个字或者说“粤语”这个词,就是岭南的汉人创造的。
公元1127年,北宋灭亡,南宋政权在临安建都,汉人再次大规模南迁。
元朝初期,有人说"崖山之后无华夏" 这句话有点夸张,但元朝建立前后,中原和长江流域的很多汉人也大规模南迁这种说法可并不夸张。
元末的时候,中原某些地区的汉人在拉锯时期为了自保,搞了一个两面标语牌,一面写着欢迎大元、一面写着欢迎朱元璋,元朝来了就把"欢迎大元"的一面向外,朱元璋来了把牌子翻过来。
一天大风起,牌子倒,把明军惹恼,结果中原人民再次倒霉,惨被屠戮,十室九空,荒无人烟。
无奈朱元璋只有把山西等地的住户迁到中原,中原地区原先的汉人去哪儿了?能跑的仍然是跑到南方去了。
所以说,经过辽、金、蒙古等民族的征服和熏陶,中原地区的汉语已经不再纯正,变成混合型的汉语。唯独岭南地区的汉语受影响最小,是纯正的古代汉语。
三、 粤语的使用人群太霸气
由于近代的通商港口在沿海,而沿海开放最早的港口在广东。因此广东人接触西方文明较之于内地要早的多,广东人思想开放,观念新颖,广东人外出闯荡的多,做出成就的也多。
港澳台和欧美有影响的华侨工商业巨子也多数是岭南地区的,他们的影响在海外华人中举足轻重,这也是粤语在海外影响巨大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有人把国内和港澳和东南亚以及欧美的岭南人的影响,跟犹太人在世界的影响相提并论,这也不无道理。
严格地说,粤语才是正宗的古代汉语,而我们说的普通话,却是已经“融合化”的改良汉语。
而粤语声调更为丰富、具有乐感,的确是一种优美的语言,所以到哪里都受到传承和欢迎。